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同读红楼梦|57 袭人的故事会迎来反转,后面的故事没那么简单:当前热讯

发表于: 2023-04-20 16:33:35 来源:哔哩哔哩

如第十九回贾宝玉去袭人家里,受到殷勤款待,对应了日后宝玉落魄之时,袭人蒋玉菡供奉宝玉的故事。

第二十回李嬷嬷误会袭人使坏,宝玉又误会晴雯惹事,晴雯则埋怨惹事的人不敢承认,这也对应了日后袭人被怀疑偷窃通灵宝玉。

如二十一回回前批,批书人也剧透,写袭人的规劝对应了日后宝钗的规劝,写平儿的遭遇也对应了日后凤姐的遭遇,接着第二十二回写贾宝玉的解悟,则对应了日后宝玉削发为僧的情节。


(资料图片)

曹雪芹为后面的故事做了很多铺垫,如第五十五回至六十一回的内容,也是贾家衰败的提前预演。

曹雪芹擅长制造戏剧冲突和反转,前后剧情反差巨大,这样的好处是,故事更具张力,更加饱满,寓意也更深刻。

就如很多人一开始认为贾雨村是个英雄,认为贾芸和小红是奸奴邪婢,如果没有脂批的提醒,我们也很难知道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。

现在我们了解的信息并不准确,市面上有的版本,并不一定是接近作者原意的,而我们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,还需要回归到原始版本上来,同时也要参考批书人对后面剧情的意见。

袭人是宝玉房里的大丫头,管着财政大权,宝玉和李嬷嬷都说麝月她们都是袭人拿下马的,让人觉得袭人有意在排挤晴雯,晴雯和宝玉告别时的怨恨,及之后宝玉故意疏远袭人,也让人觉得是袭人诬陷了晴雯。

不可否认,这是有道理的,但是这是不是有点太直白了呢?这也不符合曹公善于制造玄机,喜欢瞒人的笔法。

这本书我们要辩证地看,要知道,贾宝玉也并非是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,他也会误解,他也会耍脾气,他对于身边的是是非非,更是无知无觉,他只顺从自己的本心,也因此很多人的悲剧也都是因他而起。

只因喜好和偏见,随意猜忌妄下定论,很容易掉进作者布下的陷阱里。从故事结构上讲,宝玉的猜忌,晴雯的怀疑,也为袭人被怀疑窃玉被赶出去,埋下了伏笔。

晴雯怀疑有人诽谤陷害她,宝玉也认为是袭人出于嫉妒,故意排挤晴雯。而真实的原因,曹雪芹并没有明说,但我们从读者的角度去分析,晴雯被赶出去的原因,显然并不只是他人的陷害排挤。

第七十四回凤姐对王夫人说道:

如今若无故裁革,不但姑娘们委屈烦恼,就连太太和我也过不去。不如趁此机会,以后凡年纪大些的,或有些咬牙难缠的,拿个错儿撵出去配了人。一则保得住没有别的事,二则也可省些用度。太太想我这话如何?

从凤姐的话中也可以看出,晴雯、司棋、入画、四儿、小戏子被赶出去,和贾家经济入不敷出,不得不裁员削减开支有直接关系。

我们容易被情感偏见和个人喜好左右了判断,其实晴雯的痨病,和生病时强撑着为宝玉缝补雀金裘,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
换个角度想,宝玉熟知医理,为什么就不能体贴晴雯,让她好好休息呢?多好的扇子随便撕着玩,玉簪子摔了也就摔了,不高兴时,通灵玉也拿来死力的砸,宝玉干嘛要在意这一件破衣服呢?

宝玉也有自己的问题,他被打骂怕了,害怕受责罚,遇到问题总想着逃避,没男子汉气概,遇到委屈也控制不住脾气,言行举止散漫无稽,到处招惹是非,因此很多人也是讨厌宝玉的,实际上他也应该被讨厌。贾宝玉有多么惹人厌,曹公就有多么讨厌曾经的自己。

假作真时真亦假,真的也不一定是真,假的也不一定是假,作者这种模棱两可的写法,留给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。

开始我们会觉得他们都是卑鄙的小人物,等到答案揭晓时,我们才恍然大悟,原来她们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,她们一样也是有情有义、有血有肉的人,那些小人物身上的光彩,甚至要超过主角。

我想曹公这么写也是因为人性的复杂,同时也应和正邪两赋的观点,正邪人人皆有,善恶只在一念,我们只能在正邪对抗中找寻真实的良善。在贬谤那些小人物的时候,也要叩问自己,在相同的境遇,我们该如何选择呢?

曹雪芹心怀悲悯,他不会恶语贬低苦命的下层人民,也没想要讽刺一心往上爬的小人物。他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,而不是被奴役被压迫,不得不蝇营狗苟的人们。

在封建社会,底层人民生活得十分辛苦,不低三下四跪下求人,不恬不知耻的巴结送礼,不处心积虑地寻找机会,是不可能有生存之机的。

曹雪芹赞美拥有反抗精神,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小人物,也对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处境和选择,抱有同情和怜悯之情。

曹公一生起起落落,十分坎坷,比一部书还精彩,他见过了人世间种种是非,经历了那么多坎坷,对很多问题看得很深刻。

批书人说作者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,他出过家,有着一颗慈悲心肠,他怎么忍心把曾经照顾他、服侍他,爱过他,并付出自己一切的人,写成一个奸佞谗妒的小人?从袭人身上,我看到的不是阴谋和心机,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小人物的无奈与辛酸。

无论是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行文脉络来看,还是参考批书人的意见,都说明袭人并非是个坏人,她最后也会做出让人动容的事来。

袭人装笨和宝钗藏拙是一样的,她的思想受礼教文化的影响,她心地纯良,在一些是是非非,感情纠葛上,并没有像黛玉宝玉那么执着,她温柔和顺的性格,使得她们在追求理想和自由面前,缺少一往直前,粉身碎骨的坚持和决绝,她的选择也是其性格、认知、处境、机缘使然。

她本可以有精彩的人生,然而在那个约束欲望灭绝人性的时代,一切都变得不再可能,只留下无尽的叹息。

我觉得后面的故事,一定比前面的故事更引人深思,让人伤感,袭人的故事并不止于嫁给蒋玉菡,宝钗的故事也不止于失去了贾宝玉。金陵十二钗中的其他角色,也不像影视剧及续书表现得那么庸常,我想后面一定会有让人们意想不到的反转。

批书人也为宝玉最后的选择感到惋惜,认为他有别人不忍心为之的情极之毒,他的情不情,是在于他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,他是有情的,又是无情的,他的无情是因为用情太深,他的有情又显的无情太甚。

贾宝玉为了心中的林妹妹,抛下自己的一切,他的情极之毒,是敢于面对惨淡人生的勇气,也是对理想和信仰的坚守。

批书人不知道的是,曹雪芹正是要通过她们的人生悲剧,来表达对当时黑暗世界的反抗,他正是要通过对世俗社会的诀别,来体现对真实自由世界的向往。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公司头条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0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